技术赋能“产学研”共谋先进科技引领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

 常见问题     |      2024-04-04 04:57:33    |      小编

  技术的发展速度正以几何倍数增加。从电视到直播,从长视频到短视频,再到如今的元宇宙和AI技术,每一个阶段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与此同时,不确定性和现实的焦虑情绪也随之而来。站在新的历史阶段,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要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信息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月2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科技司联合指导,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主办,优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联合承办的“新技术赋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网络视听平台、影视制作机构、高校专家、行业组织以及知名制片人、导演等专家参会,围绕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两大热点,聚焦超高清、AIGC、虚拟拍摄、数字人等影视工业化应用,探寻技术对网络视听的赋能影响,共谋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的革新速度令人惊叹,短短几十年间,人们见证了无数新兴领域的诞生与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勇气,走在技术创新的前列。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新时代新征程构筑广电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副司长苗勃在致辞中表示,网络视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信息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基于此,北京市广电局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引领,推动先进科技引领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介绍,近年来,首都视听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全市行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近1500家,上市企业近100家,独角兽企业13家,集聚效应凸显,发展优势突出。视听行业具有典型的“内容+科技”属性。在她看来,驾驭新技术赋能网络视听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我们将不断推进新技术在网络视听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也表示,想象力+算力等于现代创造力。“数智赋能,融合演进,虚实共生”,这十二个字概括了当代的特征,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作为网络视听平台代表,阿里大文娱集团CTO郑勇则在主题演讲中从深耕产业、极致效果、科技普惠三方面介绍了优酷在科技创新上的实践和思考。他表示,能否提质增效、规模化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衡量“应用级”新技术的重要标准,虚拟拍摄无疑是典型代表之一。在他看来,随着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将会有一套基于AI的全新影视制作流程出现,技术工作者要打造“应用级”新技术,让影视技术从“秀起来”到“用起来”,“AI和新技术对影视行业而言,并不是要‘取而代之’,而是要‘珠联璧合’”。

  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在致辞中也表示“相信所有的到来都是最好的安排”,“拥抱技术,坚持梦想,为时代留下影视文艺的经典,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幸运”。据悉,在本次大会上,优酷推出行业首款影视制作车,该车全长12米,分为导演区、制作区、生活区和数据中心四个区域,可以为导演和后期调色、剪辑等工种提供一站式软硬件服务。

  以此次论坛的召开为契机,多位业内人士就如何打造影视行业新质生产力,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历和思考。

  郑勇以虚拟拍摄为例谈到,通过优化AI算法,目前的虚拟拍摄现场调试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多场景的快速搭建、切换,也让虚拍场次的拍摄效率提升35%以上,更多创作者愿意主动尝试虚拟拍摄。

  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陈昌凤所说,我们处在一个新型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用迭代的观念快速地迭代和创新。

  工夫影业总经理、《清明上河图密码》总监制陶昆也认为,除了降本增效,虚拟拍摄的更大的价值在于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它不仅扩⼤了潜在的地理和空间范围,更拓宽了创作者的想象空间。“通过我们与帧享团队的密切合作,传统的制作团队与新技术团队融合形成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需求引导创新,中国具备大量项目,未来也将引领技术的迭代。”

  世界超高清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文刚则表示,Vivid菁彩超高清技术标准助力优酷,用最优的音画效果为用户带来“灵眸皓视 心随声动”的影音尊享体验。

  今年8月,AI数字人厘里亮相《异人之下》,开创了数字人参演电视剧的先河。中国香港导演、剪辑师、热血动物联盟创始人许宏宇以此为案例分享了传统文化对影视创意的影响,以及影视剧应用数字人演员的经历。“技术的背后是创意,创意的背后则需要我们以中华文化为基底激发想象力。”许宏宇同时表示,数字人参演电视剧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希望青年导演能够勇于尝试新技术,创作出更多有想象力的新时代作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技术部副牵头人、教授级高工陈格平则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首部AI制作动画片《千秋诗颂》的详细制作流程,他表示,《千秋诗颂》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运用AI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实践,为国风动画制作开辟了一条新技术应用的道路。

  网心科技首席运营官马婷女士以《边缘计算,是碎银几两还是诗和远方》为题,围绕如何挖掘边缘计算在网络视听产业领域的应用和落地展开深入探讨。在她看来,是技术+艺术,还是艺术+技术,只是角度不同。“技术很实,艺术形态更虚拟,正是这种虚实结合,才能推动视听行业快速前行。”

  此外,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在“AI大模型对影像生产逻辑的影响”为题的演讲中,承认AI之于影像制作的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人”的关键作用,认为是“人的选择和审美能力,决定了作品品质的高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淞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未来策划人、撰稿人、编剧、架构师会担任更为重要的“大模型训练师岗位”。

  可以看到,技术对于影视行业的价值关键是有用且好用,只有当技术真正解决了内容创作者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而围绕“技术+”,还能为视听行业创新带来哪些可能?又要如何把降本提质做到极致?

  在圆桌论坛环节,阿里大文娱技术中心副总经理许佳表示,技术不能脱离它的业务需求,要让技术去落地,要让技术去真正地在产业里、行业里产生价值。许宏宇则认为年轻从业者在关注技术发展的同时,更要保持好奇心、探索心,坚持人文主义思想,进而去创作一些更优秀的故事。而坚信人是不能够被技术所超越的陶昆也进一步为年轻人提出建议,“如果将来你们想要更高端,你可以多读一点哲学、美学,因为这些事情是永远不可能被超越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视听新媒体中心(央视频)内容运营一部副主任杨娜则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她认为,现代影视业需要更多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据悉,依托央视频强大完备的人才网,央视频制作6集AI微短剧《中国神话》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如今,国内已经掀起了百模大战的浪潮,我们见证了第一部AI微短剧的问世,也看到了一系列以AI为背景的音乐综艺、动画片、纪录片等不断涌现。我们正身处于一个数智化、智能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通过科技创新,技术与艺术实现了深度融合,为网络视听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立于时代潮头,网络视听行业肩负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此次“新技术赋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论坛”共话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不仅让大家看到了技术和艺术双向奔赴的未来,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共同谱写新技术赋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